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,学习精妙成语,传承千年智慧

您当前的位置: 成语大全 >  成语“不动声色”详细解释

不动声色 【bù dòng shēng sè】朗读

褒贬中性 结构述宾 组合abcd

# 基本释义

基本:在紧急情况下,说话、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。形容非常镇静。

不:表示否定的意义。
动: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,与“静”相对。
声色:泛指说话声音和脸色。

# 例句

1、她在人群中不动声色地走着,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,但她的眼神却透露出坚定的光芒。
2、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,他不动声色地接受,然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。

# 成语故事

“不动声色”这一成语,原为“不发声色”,源自唐代文人韩愈的笔端。韩愈,一位卓越的文学家,他学识深厚,精通六经百家,崇尚儒学,排斥佛老。他的文章气势磅礴,融汇古今,独树一帜,成为后世治古文者的楷模。他曾任国子博士,享有崇高的声誉。当时的中书令许国公为太尉韩公的神道碑赠词,邀请韩愈撰写碑铭。在碑铭中,韩愈描绘了太尉韩公的为人处世之道:他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,不与任何人过于亲近。他的一丝笑意,便如同比金帛还要珍贵的赏赐;他在审判案件时,从不流露个人情感,公正严明,依法行事,因此,几乎无人敢触犯法纪。这个故事衍生出了成语“不动声色”,也称为“声色不动”,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。

# 近义词

不露声色
声色不动
不露神色
行若无事
若无其事
如无其事
泰然自若
坦然自若
处之泰然

# 反义词

怒形于色
喜形于色
大惊失色
勃然变色
义形于色
声色俱厉
不知所措
惊惶失措
闻风丧胆
手足无措
惊恐万状
胆颤心惊
失魂落魄
魂飞天外
情不自禁

# 同义异形

声色不动

# 出处

其罪杀人,不发声色,问法何如,不自为轻重,故无敢犯者。

唐韩愈《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》

# 引证

1、临大事,决大议,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,可谓社稷之臣矣。

宋欧阳修《昼锦堂记》

2、宋江见这三路军兵,尽皆退了。大驱人马,奔来夺取幽州。不动声色,一鼓而收。

明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六回

3、自救之道,只在虽知一切隐秘,却不动声色,帮同欺人,欺那自甘受欺的无聊的人们,任它无聊的戏法一套一套的,终于反反复复的变下去。

现代鲁迅《花边文学·朋友》

4、他也不动声色,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。

清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二回

5、梁建双臂帮在胸前,不动声色地望着山与天相接之处,眼珠子转着,锐敏地思考什么。

近代杜鹏程《在和平的日子里》第三章

6、好鸦头!真有本事,有能耐!一切都和老爷商量好了,他却是不动声色,照常一般。

清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一〇三回

7、冲他开一个亲热而讨好的玩笑,他也不动声色,软硬不吃,不进油盐。

当代蒋子龙《拜年》

8、孙玉敏并没有灰心……却在暗暗地不动声色地苦练着枪法。

当代峻青《女英雄孙玉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