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而不伤 【āi ér bù shāng】
褒贬中性
结构偏正
组合abcd
# 基本释义
基本:悲哀而不过分。多形容诗歌、音乐等具有中和之美。也形容感情或行为有节制,没有过与不及之处。
比喻:比喻做事适中,没有过与不及之处。
古义:原为孔子对《关雎》这部诗的评语,认为《关雎》快乐而不至毫无节制,悲哀而不至使人伤害身心。
今义:后用来形容诗歌、音乐等含优雅的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。也用来形容流露出悲哀的神色,但不伤心。
哀:悲痛;悲伤。
而:连词。表转折。犹然而,却。
不:表示否定,与“是”相对。
伤:伤害;使受到损害。
# 例句
1、他虽然失去了亲人,但表现得哀而不伤,用坚强支撑着自己和家人。
2、这首诗歌的旋律哀而不伤,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,却又不失为一种美的享受。
3、生活总会有起起落落,但我们要学会哀而不伤,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挑战。
# 成语故事
《关雎》作为《诗经》的开篇,通常被理解为描述一个青年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倾慕。然而,在儒家的传统解释中,孔子及其门徒倾向于将其视为周文王与后妃之间情感历程的寓言。据此,孔子认为,在尚未迎娶后妃之时,周文王因对后妃的思慕之情而夜不能寐,表现出深深的期待与渴望;而当后妃成为他的伴侣后,文王则以琴瑟钟鼓之乐来庆祝,展现了内心的喜悦与满足。
孔子认为,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周文王作为君子的高尚品德,也体现了“淑女配君子”的理想婚姻观念。在未得后妃之前,文王虽有哀愁,却并未沉溺其中,保持了情感的克制与理智;及至成婚,文王虽满心欢喜,却也未失分寸,没有表现出任何放荡的行为。这正是孔子所推崇的“中庸之道”在情感生活中的体现——既不过度压抑,也不过分放纵,恰到好处地表达与调控自己的情感。
# 出处
子曰:“《关睢》乐而不淫, 哀而不伤。”
《论语·八佾》
# 引证
1、哀窈窕,思贤才,“求之不得,展转反侧”, 是“哀而不伤”。
宋程敦、程颐《二程集》外书卷六
2、王爵与王惠哭做了一团,四个妇人也陪出了哀而不伤的眼泪。
明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四卷
3、她喜欢打扮, 愿意有朋友, 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, 哀而不伤的, 青春的游戏。
现代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四十三
4、如《读易诗》云:“谁伪善相应嫌瘦,后有知音可废弹。”婉而不迫,哀而不伤,所作自不必多也。
宋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东坡一》
5、俚语有习而不察者如……事无过分,曰哀而不伤。
清翟灏《通俗编》卷一
6、先生之诗,哀而不伤,举得性情之正,是可传也已。
明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·一三·绿窗遗藁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