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:指不识字(“之”和“无”是古汉语常用的字)。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
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“无”字、“之”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后有问此二字者,虽百十其试,而指之不差。
唐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
1、人未有非敏者也,虽有下愚之人,手不能方圆,目不识之无,及其得于博也,彩色电转,狂呼鹘视,枭未成,而脱诸口如取,虽有离娄之目力,钘桑之心计,或不能及也。
宋刘辰翁《敏斋记》
2、平生不识之无字,也学相如欲卖文。
明杨基《寄林训导谟》诗
3、有儿名一生,废学增痴憨;曾不识之无,但索梨与柑。
清黄景仁《除夕述怀》诗
4、因此辈系窃偷而来,兼以不识之无,遂至无全帙者。
现代阿英《土山湾黑市》
5、《废墟中》,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,爱打老婆,老婆也让他打;他有气无处泄,她也就让他泄。
现代李健吾《〈李广田选集〉序》
6、盆盈于架,皆嵌小牙牌凿银为字,杨子故不识之无,疑即虫之名号焉。
清长白浩歌子《萤窗异草·三编·四·斗蟋蟀》
7、汝有田舍翁,家资殷盛,而累世不识之无。
明刘元卿《贤奕编·乍解张皇》
8、军兴以来,白面书生,心不辨菽麦,目不识之无,依草附木,云蒸龙变。弟虽不肖,犹羞称之。
清魏秀仁《花月痕》二三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