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:连最普通的“丁”字也不认识。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。
比喻:比喻文盲。
今义:后用“目不识丁”形容人没有文化,一字不识。
今天下无事,汝辈挽得两石力弓,不如识一丁字。
五代刘昫、赵莹等《旧唐书·张弘靖传》
1、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,都是富厚之家,目不识丁,也顶个读书的虚名。
明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一七
2、何况为官为商、为农为工,连办事谋生,尚觉不暇;或且目不识丁,胸无点墨,怎知道去阅《明史》?
近现代蔡东藩《明史演义》第一回
3、儒者们引为劳绩的,倒是大抵目不识丁的劳工。
现代鲁迅《华盖集·十四年的“读经”》
4、这武国宪系行伍出身,目不识丁,生性莽撞,平素与妙化相好。
清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五二回
5、道学先生之所谓”万物皆备于我“的事,其实是全国,至少是S城的”目不识丁“的人们都知道,所以人为”万物之灵“。
现代鲁迅《坟·论照相之类》
6、这里也有爬山电车,有极乐寺(以代青山寺),有海,有游泳,但也有的是高等华人,目不识丁,成天出入跳舞场的。
现代萧乾《人生采访·劫后的马来亚》
7、说起大众来,界限宽泛得很,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样的人,但即使“目不识丁”的文盲,由我看来,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。
现代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门外文谈》
8、金吾之堂,口皆乳臭;诰敕之馆,目不识丁。
明杨涟《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》